来源:【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
郡国并治 多族共融——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加强了对云贵高原的经略。秦开“五尺道”,西汉武帝时凿“南夷道”,设置夜郎县,夜郎纳入中央王朝统治,贵州地区逐步进入“郡国并治"时代,开启了文化发展和多族共融的新局面。
道路的开辟促进了贵州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汉族官吏、军伍、豪民进入贵州开发屯田,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推动了贵州农业生产的进步。
在贵州汉代古墓中,出土过不少的陶器。其中,造型独特、形象生动的陶猪、陶狗、陶鸡等不禁向我们展现出一副人们在鸡鸣狗吠中享受着田园生活的鲜活场景。古人讲究“事死如事生”,这些文物的出土正是这种观念的极致体现。
中国古代先民在新石器时期就学会了饲养猪的方法,猪在人们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图中的陶猪1972年出土于黔西罗布夸墓葬,高5.1厘米,长11厘米,为东汉遗物。手工捏塑,低首,吻部前突较长,大嘴微张,作行走觅食状,体形比例较准,四肢粗壮,身体肥硕。背部鬃毛竖立成一棱,造型逼真,线条简洁明快。此陶猪虽造型较为简单,但却具有猪的特征,稚朴古拙,为贵州省汉代陶塑的上乘作品。
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我国大部分地区也已经普遍养狗。
在汉代,狗的用途就有了分类。守御宅舍,看家护院的这类犬称为“守犬”;用于食用的这类犬称为“食犬”;王公贵族田猎时使用的这类犬称为“田犬”。这些分类体现了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下人与狗之间的密切关系。
作为鸡的重要起源地,中国的养鸡史至少也有8000年历史。
图为陶公鸡,夹砂陶,鸡身呈浅黄褐色,鸡冠黑灰色。左爪落地,右爪前举,两翅微张,尾羽粗大,作引颈翘尾的行走状。
图中的陶子母鸡,为黄褐色夹砂陶,中空。母鸡作蹲卧状,体态肥硕,双翅下各有三只小鸡若隐若现,但背上小鸡已残缺不存。
制图:王珺璐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
开馆时间:2月3日起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正常开放,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点:
贵州省博物馆1、2、3楼3个展厅
门票:免费(微信搜索“贵州省博物馆”公众号预约入馆)
本文来自【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